佛历2568年 公历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农历:甲辰年二月初十
远离邪教 佛法久住      正邪之分 佛戒为本      远离邪教 即是福报      远离邪教 保护家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 

姓卢氏。父行[啗-口+王]。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慧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祖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嫠居。家贫甚。幼则樵采鬻薪以养母。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刚经。黄梅东山五祖忍和尚。恒教人诵此经。祖闻语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为其母备岁储。

 

遂辞母。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尝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请居宝林寺。寺废已久。四众营缉。朝夕奔凑。俄成宝坊。祖曰。我求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参礼五祖。语在五祖章。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黄龙新禅师颂曰。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妙喜曰。且道钵盂是物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奈钵盂何 金刚经悟缘。陆氏坛经初叙祖闻经有悟。不言至应无所住而有开入。惟云闻经有省。至三更入室时。五祖以袈裟围祖。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大彻。此从藏本坛经。三更入室。五祖征金刚经。传灯不载其语。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祖礼辞南行者两月。至大庾岭。僧惠明。本将军。同数百人。来欲夺衣钵。明先趁及。祖掷衣钵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向甚处去。祖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还至岭下谓众曰。向涉崔嵬。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遂散。

 

  后明居袁州蒙山。避祖讳。更名道明。

 

  祖后至曹溪。物色之者稍稍闻。遂避难于四会之猎人队中。经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令守网。有获悉放。每饭时。常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忽念说法时至。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不已。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祖言简理当。不由文字。乃曰。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祖曰然。印宗作礼。请衣钵出示大众。令瞻礼。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祖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真净和尚。举印宗问祖不二之法。祖云云曰。诸禅德。彼时小巧禅道。早是中半丁也。如今丛林。多是惟论禅定解脱无念无为。且道。六祖底是。如今底是。分即是。不分即是。若分去。有违有顺。有是有非。若不分。又不辨邪正。埋没我宗乘。譬如世间道路。有直有迂。有险有善。其行路者。可行即行。可止即止。大众还识泐潭老僧么。良久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正月十五日。印宗会诸名德。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求那䟦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受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虽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中人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已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韦刺史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祖曰。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说。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念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祖曰。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祖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祖曰。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祖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相。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又云。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又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无相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一作病)在汝心。不须速说。

 

青原行思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首众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阅维摩经。发明心地。后遇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僧法海参。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灯下等字作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转识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无污染名。

 

僧志道。览涅槃经。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生疑。礼祖求发明。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道闻已踊跃。作礼而退。

 

僧志彻。初名行昌。姓张。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忘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北宗既自立秀师为六祖。忌祖传衣天下所闻。嘱行昌刺祖。祖心通预知其事。置金十两于座间。昌怀刃入室。祖舒颈就之。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愿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众或害汝。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昌禀旨宵遁。遂出家。精进。一日念祖前命。过祖礼觐。祖曰。吾久念汝。汝何来晚。曰蒙和尚赦罪。今虽出家苦行。难报深恩。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则相违。令学人转加迷惑。祖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有心字非)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僧志常参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望赐开示。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中夜哀恳。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通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通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示诲。令无凝滞。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祖弟子玄䇿。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䇿曰。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䇿曰。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出何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䇿曰。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䇿曰。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祖。祖问曰。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祖曰。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亡。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灯录及正法眼藏。皆无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云祖愍其远来。便垂开决)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也。

 

有一童子名神会。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祖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祖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家过[彳*(替-日+心)]。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一日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唐中宗神龙元年。诏遣使薜简迎祖。祖以疾辞。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诏加褒美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和尚还得否。祖曰。我不会佛法。

 

蜀僧方辨来谒。曰善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辨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辨礼谢而去。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延和壬子七月。(是年初号太极。五月改延和。八月改先天)命门人。于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促工。先天二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祖曰。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祖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闻偈已。普皆作礼。法海再拜问曰。和尚入灭。衣法当付何人。祖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据达磨旧记。衣亦不合传矣。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之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七月八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法云秀云。非但来时无口。去时亦无鼻孔)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祖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又问佛祖传授次第。祖为详述摩诃迦叶而下。至祖次第。

 

八月三日复示众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说偈已。端坐至三更。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暨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衣钵归曹溪。次年七月入塔。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以铁漆固颈入塔。时白光自塔起上亘天。三日始散。祖春秋七十有六。盖年二十四而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开元十年八月。有张满者。受新罗僧贿。伪服衰绖为孝子。夜入塔盗祖首。欲持归供养。守塔者闻塔中有声起。视满惊逸。而祖颈微有伤处。刺史柳无忝。县令杨侃。共督捕得满。祖弟子令韬谓。彼意在供养。且佛教慈悲。冤亲平等。柳守嘉叹。释满不治。

 

外纪云。祖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乞檀那一坐具地。亚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以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展坐具。弥布曹溪四境。四天王各现其方。亚仙曰。和尚法力广大。他日兴造。愿存祖墓。余愿尽舍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兴建。一依其言。先是西国智药三藏。经其地。谓林峦泉水。宛如西天宝林。宜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韶州牧侯敬中。表闻建寺。时梁天监三年。祖之来适符其记。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祖曰。尔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祖展钵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祖以钵承之。龙伏钵中不能动。持之上堂。为说法要。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七寸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本寺。

 

林间录。曹溪大师将入涅槃。门人行瑫超俗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曹溪曰。付嘱者二十年外。于此地弘扬。又问谁人。答曰。若欲知者。大庾岭上以网取之。圭峰立荷泽为正传的付。乃文释之曰。岭者高也。荷泽姓高。故密示之耳。欲抑让公为旁出。则曰。让则曹溪门下旁出之泛徒。此类数可千余。呜呼。逐鹿者不见山。攫金者不见人。殆非虚言。方密公所见。惟荷泽故。诸师不问是非。例皆毁之。如大庾岭上以网取之之语。是大师末后全提妙旨。而辄以意求。让公僧中之王。而谓之泛徒。详味密公之意。可以发千载之一笑。又云。老安国师有言曰。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依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惟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师云。风幡不动是心动。修山主有偈曰。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幻寄曰。洪师诃密公意求网取。而以义路释风幡。正是徐六喻担板耳。不见修山主道。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耶。

×